圣安德鲁斯大学图书馆

作为在圣安德鲁斯大学待了两年的 “老学长”,如果要选一个最能代表这所苏格兰古老学府 “学术灵魂” 的地方,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指向图书馆。不同于教学楼的 “课堂属性”、宿舍的 “生活感”,这里更像是一个能让人沉下心来、与知识深度对话的奇妙空间 —— 无论是赶 due 到凌晨的夜晚,还是为毕业论文查资料的午后,图书馆总能用它的丰富资源和贴心细节,给每一个在这里奋斗的学子满满的安全感。今天就带大家沉浸式打卡这所拥有 400 多年历史的 “学术宝藏地”,揭秘圣安学子的 “学习秘密基地” 到底有多香!

一、主图书馆:镇中心的 “24 小时学术充电站”

圣安德鲁斯镇不大,主图书馆就坐落在镇中心的北街,步行到大部分学院和学生公寓都只要 5-10 分钟,地理位置堪称 “黄金 C 位”。对我们学生来说,最友好的莫过于它的开放时间 —— 学期期间每周开放超过 100 小时,周一到周四更是直接开放到凌晨 2 点,周五到周日也会开放到晚上 10
点或午夜。每到考试季,这里简直是 “赶 due 人” 的救赎:哪怕晚上 11 点抱着电脑冲过来,也能找到亮着灯的学习区,耳边只有键盘敲击声和偶尔翻动书页的沙沙声,那种大家一起为目标努力的氛围,总能让人瞬间驱散疲惫。

推开主图书馆的大门,一层的自助服务区是我每天必打卡的地方。门口的 4 台自助借还机操作超简单,把书籍或 DVD 放在感应区,屏幕上会自动显示借阅信息,确认后点击 “完成”,几秒钟就能搞定。如果不小心借错书,或者想提前还,随时来操作就行,完全不用等工作人员。我还记得刚入学时,图书馆的 “新生导览” 活动特别贴心:工作人员会带着我们从一层逛到六层,详细讲解每个楼层的功能 —— 比如一层有打印复印区(刷学生卡就能用,黑白打印一页只要 5 便士)、二层是安静学习区(适合需要专注刷题的同学)、三层到五层有小组讨论室(预订后能容纳 4-8 人,还配白板和投影仪,做 group project
超方便),六层则是 “静音区”(连翻书声音都要轻一点,适合写毕业论文的研究生)。

主图书馆的资源量更是 “震撼级”:超过 100 万册实体书整齐地排列在书架上,从 16 世纪的古老典籍到 2024 年刚出版的学术专著,覆盖了学校所有学科 —— 我学的是历史学,之前找 18 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原始文献,在图书馆的 “主题书架” 区没花 10 分钟就找到了;而学计算机的朋友说,这里的编程类书籍更新速度比书店还快,甚至能找到刚上市的 AI 算法教材。除了实体书,40 多万本电子书也很实用:通过学校官网的 “图书馆入口” 登录后,就能在线阅读或下载,比如我有时候在宿舍赶论文,突然需要引用某本学术期刊的内容,不用专门跑图书馆,打开电脑就能调取,特别节省时间。

更值得一提的是图书馆的 “学术支持服务”。每层都有 “学术联络馆员” 的办公室,他们都是对应学科的专家 —— 上次我写关于 “中世纪欧洲宗教艺术” 的论文,不知道怎么找一手史料,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预约了历史学科的馆员咨询,结果对方不仅帮我找到了 3 个冷门但超有用的数据库,还教我怎么用 “文献追溯” 功能,从一篇核心论文延伸找到几十篇相关研究,直接解决了我 “资料不够” 的难题。另外,图书馆每周还会举办免费培训课,比如 “EndNote 参考文献管理”“JSTOR 数据库高级搜索”“学术论文写作技巧” 等,我大一的时候几乎每周都去,这些技能后来写论文时帮了我大忙。

二、特色分馆:藏在校园里的 “学科专属宝库”

圣安德鲁斯大学不只有主图书馆,还有几个 “小而精” 的特色分馆,每个都针对不同学科,资源和氛围也各有特色,堪称 “学科党” 的福音。

我最常去的是 “JF 艾伦图书馆”,它藏在科学学院旁边,主要服务理工科学生,馆藏以物理、化学、生物、计算机等学科的书籍和期刊为主。这里的 “实验室配套资源” 特别全:比如学化学的同学能找到各种化学试剂手册、实验操作指南;学环境科学的朋友说,这里有全球气候数据的 “独家数据库”,能查到苏格兰近 50 年的气温变化原始数据。JF 艾伦图书馆的学习空间也很贴心:一层有 “开放式学习区”,摆着舒服的沙发和圆桌,适合累了的时候放松一下;二层则是 “学科专属自习室”,每个自习室门口都贴着对应的专业,比如 “生物自习室”“计算机自习室”,里面不仅有学科相关的参考书籍,还配了专业软件(比如 Matlab、AutoCAD),学生可以直接在电脑上操作,不用自己下载安装。我有次陪学化学的室友来这里,发现她在自习室里就能通过图书馆的电脑调取实验室的实验数据,直接进行数据分析,效率超高。

“圣玛丽学院图书馆” 则充满了 “历史感”,它坐落在圣玛丽学院内,融入了有 400 年历史的 “詹姆斯国王图书馆”—— 走进大门,就能看到古朴的木质书架、彩色玻璃窗户和中世纪风格的吊灯,仿佛穿越到了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。这里的馆藏主要围绕神学、中世纪历史、哲学等学科,比如我之前找 “16 世纪苏格兰宗教改革” 的资料,在这里的 “特藏书架” 上找到了一本 1560 年出版的拉丁文原版《苏格兰信纲》,书页边缘还有当年读者的手写批注,那种触摸历史的感觉,真的比看电子版资料震撼多了。这个图书馆去年刚完成翻新,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同时加了很多现代设施:比如书架之间装了充电插座(再也不用担心手机电脑没电)、增设了 “电子阅读区”(配了高清显示屏,看扫描版古籍更清晰),甚至还有一个小小的 “咖啡角”(可以自带咖啡,在温暖的灯光下看书,氛围特别治愈)。

还有一个 “小众宝藏” 是 “烈士教堂研究图书馆”,它位于圣安德鲁斯镇的烈士教堂旁边,是专门为研究人员和研究生服务的。这个图书馆的环境特别安静,整个空间只有十几张桌子,窗外就是教堂的草坪,春天的时候能看到满院的樱花,夏天则有绿树成荫,在这里看书简直是 “视觉和心灵的双重享受”。它的馆藏以 “冷门学科” 和 “深度研究资料” 为主,比如我认识的一位历史学研究生,研究 “17 世纪苏格兰民间习俗”,在这里找到了大量未公开的手稿和地方档案,这些资料连大英图书馆都没有收录。另外,这个图书馆还提供 “一对一研究支持”:如果需要长期使用某类资料,工作人员可以帮你申请 “专属阅览位”,甚至会帮你整理相关文献,对做深度研究的学生来说太友好了。

三、特藏区:触摸 400 年历史的 “时光胶囊”

如果你对 “古老文献” 感兴趣,那圣安德鲁斯大学图书馆的 “特藏区” 绝对能让你眼前一亮。这个区域藏在主图书馆的地下一层,需要提前预约才能进入,里面保存着约 21 万册珍稀印刷书籍、数千份手稿、摄影作品集,还有可追溯至 15 世纪早期的大学档案,每一件都堪称 “学术文物”。

我去年因为写 “苏格兰文艺复兴时期文学” 的论文,预约了特藏区的参观。工作人员先给我做了
“安全培训”:不能带任何食物和饮料进入,不能用钢笔(只能用铅笔记录),翻阅古老书籍时要戴手套(防止手上的油脂损坏纸张)。进入特藏区后,我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玻璃展柜,里面放着图书馆的
“镇馆之宝”—— 一本 1488 年在爱丁堡印刷的《苏格兰祈祷书》,这是苏格兰最早的印刷书籍之一,书页已经泛黄,但文字依然清晰,旁边的说明牌上写着:这本书在 16 世纪宗教改革期间差点被销毁,后来被一位牧师偷偷保存下来,17 世纪才捐赠给图书馆。

特藏区的手稿更是 “宝藏”:我当时申请查阅的是 17 世纪苏格兰诗人罗伯特・亨利森的手稿,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从恒温恒湿的柜子里取出,用特制的支架展开 —— 手稿上的字迹是当时的 “哥特体”,虽然有些难认,但能看到诗人修改的痕迹,比如某句诗旁边有他用红笔标注的 “此处需调整韵律”,那种 “与古人对话” 的感觉,让我瞬间对论文主题有了更深的理解。除了文字资料,特藏区还有大量 “视觉藏品”,比如 19 世纪的苏格兰风景摄影集(记录了当时未被开发的高地风光)、20 世纪初的学生手绘地图(标注了圣安德鲁斯镇的老建筑,很多现在已经不存在了),这些资料不仅对学术研究有用,也特别适合喜欢历史和艺术的同学 “挖宝”。

特藏区的工作人员也特别专业:他们会根据你的研究主题,主动推荐相关的藏品。比如我上次提到对 “18 世纪苏格兰民间故事” 感兴趣,工作人员就拿出了一本 1790 年的手写故事集,里面记录了很多未被出版的民间传说,还帮我扫描了其中几页,方便我后续引用。不过要注意,特藏区的藏品不能外借,只能在指定的阅览区阅读,而且需要提前至少
3 天预约,所以如果有需要,一定要尽早安排。

四、400 年历史:从皇室创立到现代学术地标

圣安德鲁斯大学图书馆的历史,几乎和学校的历史一样悠久,甚至可以说是 “苏格兰学术史的缩影”。1612 年,詹姆斯六世及一世国王(也就是英格兰的詹姆斯一世)用皇室、坎特伯雷大主教和皇家图书管理员捐赠的书籍、手稿,创立了 “圣安德鲁斯公共图书馆”,这是苏格兰最早的大学图书馆之一。不过直到 1642 年,位于南街的图书馆建筑才正式开放,也就是现在 “詹姆斯国王图书馆” 的所在地 —— 我之前去圣玛丽学院图书馆时,还看到了当时的 “图书馆章程” 复印件,上面写着 “图书馆对所有学生开放,但需遵守‘安静阅读’‘爱护书籍’的规定”,没想到
400 年前的规则和现在这么相似。

在 17-18 世纪,图书馆经历了好几次 “重要升级”:1668 年到 1674 年,上厅被分配给皇家教授詹姆斯・格雷戈里(他是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,发明了反射望远镜)作为工作场所,据说他当时就在图书馆里完成了多项重要研究;1709 年,英国颁布《版权法》,规定大学有权索取在书商公会登记的任何书籍副本,这让图书馆的馆藏量飞速增长,尤其是 18 世纪的印刷品,现在已经成为特藏区的 “核心藏品”;1773 年,著名作家塞缪尔・约翰逊博士访问圣安德鲁斯时,专门参观了图书馆,在他的游记里形容这里 “虽不够宽敞,但优雅明亮,书籍排列整齐,充满学术气息”—— 而当时图书馆刚完成扩建,变成了现在詹姆斯国王图书馆的模样,直到今天,我们还能看到 18 世纪留下的木质书架和阅览桌。

19 世纪到 20 世纪,图书馆随着学校的发展不断 “扩容”:1783 年,学院图书馆正式并入公共图书馆,馆藏进一步丰富;1889 年到 1890 年、1907 年到 1908 年,因为书籍太多,图书馆两次扩建,增加了新的书架和阅览区;1925 年,G・H・布什内尔被任命为图书馆馆长,他引入了一套 “分类系统”,把书籍按照学科、年代分类,这套系统一直沿用至今,现在我们在图书馆找书时,根据书架上的 “分类编号” 就能快速定位,不得不说这位馆长太有远见了。

1976 年是图书馆的 “重要转折点”:因为学生数量大幅增长,主图书馆从南街搬到了北街的新大楼,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主图书馆 —— 新大楼有 6 层,空间比原来大了 3 倍,不仅能容纳更多书籍,还增设了电脑区、小组讨论室、特藏区等;2011 年到 2012 年,主图书馆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翻新,更新了设施(比如换成了更节能的灯光、增加了无障碍通道)、优化了空间布局(把安静区和讨论区分开,减少干扰),让这个 “老图书馆” 变得更符合现代学生的需求。现在走在主图书馆里,既能看到 1970 年代的建筑结构,又能感受到 21 世纪的科技感,这种 “新旧融合”
的氛围,特别有圣安德鲁斯大学的特色。

五、留学生必知的 “实用小贴士”

作为留学生,我在使用图书馆的过程中也总结了一些 “小经验”,分享给即将来圣安的学弟学妹:

提前熟悉 “线上系统”:入学后一定要先登录图书馆官网,完成 “新生注册”,这样才能预约讨论室、借阅书籍、使用电子资源。官网还有 “常见问题” 板块,比如 “如何续借书籍”(到期前 3 天在网上续借,最多续借 3 次)、“书籍逾期了怎么办”(逾期 1 周内不收费,超过 1 周每天收 10 便士,不过只要及时还,工作人员一般不会为难),这些信息都很实用。

善用 “校外访问” 功能:假期回国时,也能通过学校官网的 “VPN 入口” 登录图书馆,使用电子资源(比如电子书、数据库、在线课程)。我去年暑假在国内写论文,就是通过 VPN 调取了图书馆的 JSTOR 数据库,顺利完成了参考文献的收集,不用等到回学校再赶工。

预约 “特藏区” 要趁早:如果需要使用特藏区的资料,一定要提前 3-5 天在官网预约,并且明确告诉工作人员你的研究主题和需要的资料类型,他们会提前帮你准备好,节省你的时间。另外,进入特藏区要遵守规定,比如戴手套、不用闪光灯拍照,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。

利用 “小组讨论室”:做 group project 时,一定要提前在官网预约小组讨论室,尤其是考试季和论文季,讨论室特别抢手,最好提前 1 周预约。讨论室里的白板和投影仪都是免费使用的,不过使用后要记得清理白板、带走垃圾,保持环境整洁。

关注 “图书馆活动”:图书馆会定期举办 “留学生专场” 活动,比如 “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源写论文”“学术诚信与引用规范” 等,这些活动不仅能帮我们快速适应学术环境,还能认识其他留学生,拓展人脉。我大一的时候参加过一次 “图书馆寻宝游戏”,通过完成任务熟悉图书馆的布局,还赢了一个定制的笔记本,特别有意义。

在圣安德鲁斯大学的这两年,图书馆已经成了我除了宿舍和教室之外,待得最久的地方。在这里,我不仅找到了无数珍贵的资料,完成了一篇又一篇论文,还遇到了一起赶 due 的朋友、给予我帮助的馆员,甚至在某个安静的午后,因为一本古老的书籍,突然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新的理解。对圣安学子来说,图书馆从来不是一个 “只是看书的地方”,它是知识的殿堂,是奋斗的战场,更是我们学术生涯里最温暖的 “后盾”。如果你未来有机会来到圣安德鲁斯,一定要花时间好好逛逛这里的图书馆,相信你也会和我一样,被它的魅力深深吸引。

快速申请